伍江 | 上海城市发展九问(上)
▲
伍江
同济大学副校长
什么是“全球城市”?就是在全球城市网络中扮演重要角色。上海很难说不是全球城市,但若是全球城市,又与我们想要的目标有差距。对于上海,无论是2040年还是从更长远时间来看,有一个基本共识,就是经过相当长的时间发展之后,上海应成为一个与过去不太一样的、更高层次的、更具影响力的、世界级的全球城市。
关于这样一个全球城市,至今说法颇多,得到较多共识的,是指在全球城市网络当中有更强的资源支配能力。但这也会有误解:一是在如今的全球城市系统中,像过去那样由某一个城市来支配全世界的现象已经在弱化;二是当今的世界政治追求也不提倡霸权主义。
既是这样,那我们的雄心又如何表达?我们选择了一个很文学的说法——“greatglobal city”。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城市的大小与“great”很有关系,“great”首先要有尺寸,一个小小的城市如苏黎世,就很难称之为“great”。我们想要的城市,一是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二是有文化魅力的、环境生态好的,宜居的。我们希望通过提高上海的综合能力,从而使上海具有更强的城市竞争力。如何实现上海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将面对怎样的困难?
世界上有很多城市排名系统可以反映城市在全球网络中的角色和地位,我们研究时采取了一个很有趣的做法,怎么办呢?我们把现在全球最重要的那些城市排名系统放在一起去比较、去分析,为什么这样排名?这样排名的道理在哪里?再把未来上海的发展建立在现有的排名体系之上,就可以知道如何改进。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统计方法也许得出的结论是高度一致,但我们往往会忽略排列过程当中对数据计算方法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我们把所有的统计方法汇总后,就可以明显的知道上海今天的排名的是如何得来的,将来应该如何努力,这就是上海九问的源来。
< 一问 >
所处位置与发展内涵
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处在什么位置?上海未来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在全球城市实力排名上,无论什么系统哪家数据,都会发现五大指标几乎是一模一样的:环境可持续性,科技创新能力,经济影响力,文化活力、社会治理,其所占的比重也几乎一样。
首先,评价一个城市的综合影响力时,经济影响力约占1/4,为什么上海在很多系统里排名都差不多,主要就是因为GDP所占比重很大。中国的城市经济上升速度非常快,毫无疑问我们过去GDP总量的提升速度全世界少有城市可比,我们曾做过一些测算,把GDP拿掉后的排名一落千丈,这不仅说明了我们的优势在哪里,也可以从反面去理解:中国不过就是有钱而已。
其二,科技创新能力是短板,但近年有所提升,占1/4,国家重要的政策制定也都往这个方面倾斜。
大家都说上海在上一轮总体规划里推出了“四个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其实有点误解。仔细解读上一轮规划其实是这样的:“上海的城市发展目标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当时是在90年代末,“四个中心”是2020年前后要基本建成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志,是决定性的,但并非是全部。这也是决策者聪明之处,四个中心的指标上升可大幅提升国际排名,使上海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性价值的城市。但上一轮总体规划中还包含了:“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不能理解为只是“四个中心”,这是有问题的。
毫无疑问,上海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城市这点是不变的,但想让上海继续保持全球经济动力之一的角色,现在看来光靠四个中心是不够的,因此上海还要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城市。随着中国新常态的到来,上海的GDP增长率也在逐渐放缓,综合实力的提高除依靠经济之外,还需依靠科技创新。
其三,当今全球排名当中,文化活力和社会治理水平可以放在一起考虑,比重占1/5,文化活力与社会治理各10%。
把上海的文化做的再好充其量所占比重也不过是10%,所以我们聪明的暂时放一下。这也说明全球发展的价值观中,对文化是忽略的。社会治理水平所占比重也不大,上海的社会治理水平是不是国际一流对于上海在国际综合实力排名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第四,人造环境占20%。近20年里,我们的投入和达到的效果全球无人能比,到处是新建设,以至于在我们的城市里已经找不到老东西了。但话又说回来,这对我们20年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五,现在特别强调的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占10%左右。我个人认为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上面所提到的文化活力,其所占比重必然在未来城市综合实力的主观选择中越来越大。
2014年,上海的综合排名在全球各个系统中统计有所不同,基本是在14-20位之间。如果侧重经济,那么排名就往前到13位;如果经济比重下降,把生态和文化比重提高,那么排名就后退到了20位左右。按照各个研究报告的统计口径,处在全球第一集团的伦敦、纽约相差无已,但近几年巴黎、东京的距离在拉开,与前两位差很多,东京在后退,巴黎在往前挺,分析其原因:如今的评价系统中自然环境和人文活力的比重在逐渐提高,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同时研究还发现第一集团中三个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巴黎略少,使得我们不得不假设大量城市人口的集居才有可能创造最具有经济影响力、科技创新力和多元文化活力的全球城市,这个是基础。纽约规划中也提到:“大城市的优势集中、密集、高效的多样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寻求解决方案的时候不仅仅要权衡经过20年纽约面临的种种因素,并且考虑决策明确基本价值观,强调基本价值观,就是经济机遇可以而且必须从人口增长中获得。”纽约把这个认识的很清楚,没有人口的增长就没有经济机遇,也没有城市多样性。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全球综合实力排名前15位的城市,人口超过900万的城市有7个,只有一个城市人口少于400万。另一个COO排名,强调的是发展机遇,综合排名前15名的城市,人口超过900万的城市占6个,几乎是一致的。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问题,结论是一样的。由此可见要维持上海的综合竞争力,人口尺度很重要。
< 二问 >
人口与空间
上海未来30年人口的空间条件结构预测、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用地面积用地结构?
从人口方面分析,全球的大城市的比较可以看出自然的人口增长率大于移民增长率,而上海自然的人口增长是负增长,都是靠移民来支撑的。由于中国特殊的人口管理,北京上海同时提出“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各自都面临着人口自然负增长,移民又被严格控制的局面。现在的城市决策者往往最担心的是人口太多怎么办,而忽略了即使放开政策,但由于房价高、生活成本高等因素,人口也是上不去的。不考虑其它因素,人口下降对于我们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负面因素。
学术界有很多这样的观点:人口变少使得承载力变强,从而提高了生活水平。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从人口结构方面分析,现代社会越发达自然出生率就越低,同时还要面对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都会降低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放缓老龄化?纽约、伦敦如何保持人口的活力?就是靠移民,而我们现在把外来人口看成是负面问题。
< 三问 >
承载力
上海人口是否超过了城市生态承载力极限?上海未来可以承载多少人口?
上海究竟可以承载多少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尽管大部分全球城市密度不是很高,但我们研究发现人口密度没有想象中可怕。我们还有空间,即使到2040年,即使上海人口增加到3200万人,建成区人口达到1万人/平方公里,仍然还是有机会,我们现在探讨的是上海的综合实力如何继续向前发展,尽管人口的继续增长不会无代价地提升综合实力排名,但经研究发现是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
研究发现,人口在4000人/平方公里以下的欧洲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的表现最好,但这是理想状态。像新加坡、伦敦等城市的人口远远高于4000人/平方公里,但并不影响它们进入前10名,我们把自然可承载力的问题过分夸张了。参考首尔、东京23区,上海未来发展中心城区人口在1.5万人/平方公里还是可以承受的。研究发现排名靠前的城市,其中心城部分不会超过800平方公里,上海现在理论上是600多平方公里,其实已经超过了,加上外围的中心城区拓展区,实际已经接近1200平方公里,远远超出警戒值。换句话说,中心城不能再大了,并在6000平方公里范围内设立高度集聚的新城,新城区和中心城区相互独立。我个人认为郊区城区要高度分权,独立自治,形成一个个完整的城市,以形成良好的人口承载空间。
(未完待续)
本文根据伍江副校长在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聚焦上海2040”的讲座听录整理而成,并经主讲人审阅。
回复“1”查看精英讲坛系列文章
回复“2”查看聚焦上海2040系列讲座文章
回复“3”查看青年规划师眼中的新加坡系列文章
回复“4”查看大规划小百科系列文章